8月5日至13日,响应团中央暑期“三下乡”活动号召,公司暑期社会实践队赴恩施自治州恩施市、宣恩县、咸丰县等地乡村开展以“新农村建设中传统文化——以吊脚楼为例”为主题的社情调研活动。团队由经答辩筛选出的学院十名优秀2012、2013级本科生组成,调研主题由员工集体拟定,院分团委书记蔡海洋任领队,院团学联主席王佳担任队长。
此次调研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针对民众的调查问卷是为了掌握恩施土家族文化和吊脚楼保存现状的整体情况,以及详细了解民众对此的心理态度;前往古村古寨的实地调查和访谈当地居民以获得来自吊脚楼村落的第一线的资料;通过拜访相关的政府部门及著名的民间艺人,来深入了解与相关的文化保护和传承的政策措施及落实情况。
8月6日,实践团队分为五支小分队,其中一支分队前往恩施州旅游局、团州委进行相关文化保护政策的了解,一支分队前往恩施州文化局、民宗局了解传统文化的相关情况,另外三支分队则分别到恩施市市中心、湖北民族学院和清水画廊等地进行问卷分发收集。为了配合之后几天的工作展开,队员们晚上回来之后即开始了整理资料。
8月7至10日,实践团队分别前往宣恩县彭家寨、咸丰县丁寨乡渔泉口村、咸丰县新场乡蒋家花园和恩施市盛家坝小溪古村落,对当地居民进行了关于吊脚楼文化和当地民族文化的深入访谈,并在咸丰县蒋家花园进行了爱护吊脚楼的义务劳动。通过调研,队员们了解到由于一旦一个区域被确定为吊脚楼保护区以后,则该保护区内所有吊脚楼便不再允许被拆除,四周也不允许建设水泥新房,这导致年轻人搬到了临近的村镇上居住,再加上许多青壮年外出打工,大多吊脚楼村落里便只剩下老辈人。村落劳动力的流失直接导致村里基础设施的缺乏,这又限制了这些保护区进行旅游开发的可能。不过令人感到意外的是当地居民也并没有表现出对吊脚楼过分的眷恋,但他们给队员们算了一笔账:现在村里水是直接用的山泉水,吊脚楼下层还能用来养猪,村后的山坡上还有地用来种粮食,既能自给自足也能稍有额外收入,若搬到城里,这些经济费用是他们负担不起的。
团队成员还前去拜访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术)代表性继承人——万桃元,并在蒋家花园拜访了管理该文化项目的小学副董事长。通过对两人的访谈,我们了解到,当地政府采取的保护政策是多元化的,也投入较大,但由于缺乏对传承性和外部环境的考虑,政策的实施还是较为困难。
通过这几天的实地访谈,调研团队发现,一方面,吊脚楼能保存得如此完好正是由于禁止拆建的保护政策,但另一方面大家也能感觉到这些吊脚楼上生气的流失和可持续发展的困难,这也正是因为保护政策的强行设置而导致的。那么,着眼于文化遗产的保存与经济发展的平衡点,相关部门要怎样与当地居民做到激励相容,是否可以针对不同地方的特殊情况而设置有弹性的保护吊脚楼制度规范,民族文化如何在年青一代身上扎根?这样的疑问成为调研团队思考的重点。
8月11日社会调研团队继续前往恩施市白果乡吊脚楼村和龙潭坝两地,对当地的吊脚楼进行实地参观研究,由于这两个地方没有开发成旅游景区,所以吊脚楼文化保存较为完好,因此是一个研究吊脚楼理想的范本;并且队员们也了解到在这样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里,当地居民是如何对吊脚楼进行延续性传承和持续性开发的,这两个地方人员主要都是相互熟悉的当地居民,因此他们的社会网络更为紧密,土家族文化更为浓厚,对吊脚楼的感情也更为深沉,所以他们也更愿意继续留守吊脚楼。这也为本次调研提供了一个思路,即如何通过使一个较小范围内的人们都紧密镶嵌在一个社会网络中,并在该网络中通过其内部共同持有的信念的支持,持续激发大家继续保护和发展吊脚楼,传承民族文化的热情。
八天之中,调研团队在恩施回收五百五十份问卷,其中有效问卷五百二十六份,足迹遍布恩施州、恩施市、宣恩县及咸丰县等地古村古寨。调研团队队员表示,能够作为学院调研团队的队员,不仅责任重大,并且能够参与到一个这样有意义的选题中,是一种机遇与历练。本次调研也为团队成员带来了新的视野,大家更希望能够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推动恩施乃至整个国家的民族文化传承事业更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