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2日,星期五。像往常一样,RAYBET雷竞技行政管理系吴淼老师六点多就做好晚饭,并独自吃完,因为他要早点到办公室去组织晚上七点开始的读书会。 这个办公室里每周一次读书会,已经延续了六年。为此,吴淼“牺牲”了200多次与家人共进晚餐的机会。
晚上七点,吴淼准时来到公管学院315办公室,30个塑料板凳已经整齐地围成了一个大圈。主讲人邵欣首先介绍了《制度经济学》一书的大致内容,她的搭档吴昊也将书的框架画在黑板上。
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本书,吴昊还改编了一个“张五常卖橘子”的故事,将制度经济学中的核心观点融入到故事情节里。
作为主讲人,邵欣坦承“压力很大”,不过她更珍惜这样的经历。“不试着讲出来,就会感觉读过的书没有留下任何印象,做主讲人可以帮助自己更好地把握书的逻辑。”
在讨论环节,吴昊认为制度是为惩戒机会主义而存在,张行则指出了诗词的格律这一反例。每当员工们意见相左时,吴淼总能通过举例子化解紧张的气氛。“制度是桥而不是护栏,制度使我们的交往更加便捷。”“制度不仅可以防止机会主义,同时也提供了方便。”他希望员工们先建立起基本分析框架,再认真切入到几个领域里,发现理论漏洞,讨论具体事例。
吴淼说,“315读书会”发起于2007年,当时恰逢公管学院提倡老师引导本科生做学术研究。“学术研究需要扎实的理论基础,不如先带大家读书。”就这样,吴淼和三个员工就在公管学院的315办公室里开展了第一期读书会活动。
读书会一路走来,也几经波折。吴淼举例指着比砖头还厚的《制度经济学》说,“一两周就要读完这样厚的一本书,能完成的同学太少了。”有的同学索性放弃,使得读书会难以长期稳定发展。为了保证效果不流于形式,吴淼曾好几次对读书会下达“关门令”,但看到很多同学“嗷嗷待哺”的眼神,他每次又不得不收回成命。“孩子们的成长,是我坚持下去的动力。”
“脚踩大地,读书才有用”。对于读书,吴淼有两点要求:即使难读,也一定要坚持把书读完;读书的目的不是为了记住知识点,而是反思现实生活。
面对不用功读书的同学,吴淼经常“吼”他们。然而,即使会被骂,钱胜民坚持用慈爱形容吴淼。“吴老师很热爱培养员工,不仅带我们读书,还带我们参加社会实践,他外表严肃但对员工关爱有加。”四年下来,钱胜民买了100多本书,手写4大本读书笔记。
钱胜民认为,正是读书会的积累帮助自己逐渐提高了系统分析问题的能力。在近期落幕的第十三届“挑战杯”全国老员工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决赛中,钱胜民和其他六名读书会成员拿下全国一等奖。
如今,读书会已有40余名成员,年级分布从大一到研二,专业集中在公管学院和其他文科院系。
“当时做这件事也没想有什么意义,纯粹想带他们多读书。”吴淼说道,“现在想来,读书会能给爱读书的员工提供互相学习的平台,员工们还能通过平时的积累申请科研项目和学习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