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日,由英国《金融时报》、FT中文网主办的英国《金融时报》2012年度中国高峰论坛在北京召开。本次论坛的主题为“时局与前瞻:变革中的抉择”,有近30位著名经济学家、企业家、金融界人士到会发言,并就多个经济热点问题展开了深入交流。公司教授王冰和博士生张宇受邀参加了此次论坛。
原世界银行高级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先生在论坛上发表了题为《全球经济衰退、超越凯恩斯主义和新新常态》的主题演讲,他认为发达国家将无法走出政府债务问题,全球经济大衰退,失业率居高不下将成为未来世界经济的新常态。而发达国家可以进行超越凯恩斯主义的基础设施项目投资,给自身创造结构改革的空间,让它们恢复经济正常增长,也可以给发展中国家的增长创造更好条件。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经济在危机冲击下的反周期发展主要依靠政府的积极财政政策;但对于长期经济增长而言,政府应该按照市场的原则发挥因势利导的作用,推行贯彻落实政府提出的非公经济56条的措施。
本次论坛共设立“应对全球经济衰退”、“寻找经济新增长点”、“第三次工业革命与中国”、“国际化的软实力困境”和“媒体领袖论坛”等5个圆桌讨论,探讨内容涉及宏观经济走向、行业发展趋势、国际人才交流和新媒体环境挑战等领域。英国驻华大使吴思田、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经济学教授张维迎、韩国前副财长郑德龟、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彭文生、南开大学董事长龚克、画家及文化评论家陈丹青、香港卫视执行台长杨锦麟等嘉宾分别围绕以上议题阐述了他们的观点。
在讨论“应对全球经济衰退”议题时,公司王冰教授向北京大学张维迎教授提出,从生态和环境伦理的角度看,纯粹的经济增长是否存在极限,经济衰退是否也可以成为一个良好的契机,推动人类社会进一步深入思考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的问题。教授张维迎认为,GDP作为经济评价标准其本质是消费对产品价值进行评价后的总结,任何一个物品只有经过市场检验才具有价值,环境等其他问题会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部分得到解决。对此,王冰教授表示:经济学家在思考和讨论问题时会自然而然地回避包括环境价值在内的非经济价值实现等问题,这从另一个角度也反映出他们在统筹社会发展问题上的局限性,而事实上,学者们在探讨社会问题时应该避免过渡依赖经济学的研究路径,而应该采用全学科的视角。尤其是对于公共管理学科的研究者,如何在实际研究中找到准确的切入点并保持全面的立场对于我们发现和解决问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